474蒙特卡罗-蒙特卡罗474有限公司官网

安徽日报:三年革新 再造安徽盐业——来自安徽省盐业总公司的报告

发布时间:2006/4/7 11:08:55    |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三年革新 再造安徽盐业
——来自安徽省盐业总公司的报告
(刊登于2006年2月23日《安徽日报》A4版)
这是一组直观反映安徽盐业三年发展的数据:销售收入,三年年均递增23%;利税总额,三年年均递增33%;职工收入,三年年均递增15%。
三年前,安徽盐业还是全国盐业系统的后进单位:市县一级盐业公司多数勉强维持惨淡经营,有些市县公司长期亏损;省公司资产规模小,效益低下,2002年甚至出现了亏损;全行业管理混乱,包袱沉重,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
在省委省政府及省编办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经过公司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与全体职工的奋力拼搏,三年来,安徽省盐业总公司不断强化改革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一手抓盐业管理体制调整,一手抓经营管理,依托专营抓提升,面向管理要效益,立足市场促发展,结束了一盘散沙的局面,摘掉了落后帽子,实现了安徽盐业崛起。2005年销售收入突破12亿元,利税总额突破1.7亿元,进入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
据省盐务局局长、盐业总公司总经理张长顺介绍,三年来,他们主要抓了五项工作。
改进内部管理,激活企业活力,为安徽盐业发展打下管理基础。
一是按照“精简、高效、优化”原则,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从上至下大力推进各级盐业公司改革,使全省盐业系统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有了明显变化,人浮于事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二是不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不断科学化、程序化,提高了管理效率。三是推进财务体制改革,防范财务风险。四是加大审计力度,完善审计管理,加强自我约束。五是全面实施行业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核实企业资产质量。六是严格落实《安徽省盐行业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加强项目管理,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质量。七是从2004年开始,对市级盐业公司实行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引导整个行业管理水平提升。实践证明,三年来以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调动盐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提高安徽盐业整体效益和职工收入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稳妥推进管理体制调整工作,为安徽盐业发展奠定体制基础。
安徽盐业之所以长期落后于其他省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体制不顺,政令不畅,省市县公司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在省委省政府及省编办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公司班子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理顺全省盐业管理体制。
抓好体制调整试点工作。2003年6月底前,完成了合肥、蚌埠、芜湖、六安四个试点市及所辖14个县盐业公司(局)人、财、物的整体上划工作;按新管理体制运行试点市县公司,初步形成了人员和机构精干、运行效率较高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04年全省盐业管理体制调整工作推广到全省其他13个市及其所属县, 2004年6月底前提前全面完成安徽盐业管理体制调整工作。
加快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为安徽盐业发展拓宽途径。
在理顺全省盐业管理体制之后,省盐业公司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向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在充分发挥安徽盐业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跳出盐业开拓市场,初步形成了以食盐专营为主、盐化工和房地产开发为“两翼”的发展格局。
首先是做强做精食盐专营业务。一是改革盐业的传统经营模式,规划建设全省食盐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现代流通。2004年与中盐公司合资,依托盐产区组建中盐安徽盐业配送有限公司,担负省级食盐加工配送中心任务,2005年向皖中地区配送食盐9万吨。皖北加工配送中心正在建设。二是构筑分销网络,掌控市场终端。目前直接接受市县盐业公司辐射的零售终端有4.5万家,初步构建了覆盖全省的盐业分销网络,形成了从批发到零售统一的营销新格局,大幅提高了市场控制力和占有率。三是调整盐产品结构,推广纸塑小包装食盐,提升“迎客松”品牌知名度,实施放心盐工程,对我省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的持续发展、提高我省人口素质、打击私盐、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盐”、提高盐业系统效益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是向盐产业上游延伸,发展采卤、制盐、盐化工业务,巩固盐业核心竞争力。在省国资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2005年12月组建了安徽省长江盐化工股份公司。经省政府批准,位于定远县的1.69亿吨优质盐矿资源划归长江盐化股份公司。目前,正在设计、建设年产10万吨精制盐和20万吨卤折盐项目,预计2007年底投产。长江盐化股份的建立和顺利投产,将给安徽盐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资产,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开辟新经济增长点。依托盐业系统的资金优势和土地优势, 2005年5月省盐业公司成立了安徽盐业房地产开发公司,预计2006年房地产业务将成为总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
整合执法资源,强化市场管理,为安徽盐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食盐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全省盐业实行垂直管理以后,省市县盐政管理资源实现共享,联合执法,根除了过去各自为政、互相防范的痼疾,盐政执法效率显著提高。近三年来,通过推动盐政立法,深入开展食盐安全专项整治,直接督办重大案件,融入公安110联动体系,整顿盐政执队伍,加强与媒体联系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省际边区区域管理等办法,全省食盐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2003年至2005年,全省共立案查处盐业违法案件13146件,查获各类违法盐产品4885吨,罚没款412万元,判刑16人,确保了全省人民的食盐安全工作。
在抓好盐政管理的同时,重视“食用碘盐、利国利民”的社会宣传,加强碘盐推广,忠诚履行安徽盐业的社会职责。仅2005年,就出动2175人、设立185个宣传点、印发宣传资料40万份、制作展板和标语近1000个、出动宣传车142次。据卫生部门提供的数据,碘盐合格率、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都稳定在98%以上,稳居全国先进行列,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对全省人民身体健康的威胁。
通过加强盐政执法,有力控制了劣质私盐对市场的冲击,扩大了安徽盐业系统“迎客松”小包装食盐的销售,确保食盐市场的净化。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为安徽盐业发展创造和谐环境。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紧密围绕安徽盐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建设学习型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食盐批发企业等级评定为契机,把精神文明建设溶于经营管理之中,加强批发营业厅等“窗口”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三年努力,安徽盐业终于一改在全国盐行业的落后面貌,迈进了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在全国省市盐业公司中分别列第6位,第5位。
是什么使安徽盐业的改革走向成功,发展走向辉煌呢?省盐务局局长、盐业总公司总经理张长顺的体会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并深化改革不动摇;改革发展必须有清晰的思路,尤其是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做到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抓住关键;改革必须要总体设计,循序渐进,分步到位;改革发展必须真抓实干,尤其是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敢于碰硬,善于决断,长于协调,注重落实;必须始终坚持把巩固盐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结构调整作为最紧迫的课题、最迫切的工作抓紧抓好;必须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环境与氛围。
持续发展 未来任重道远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盐业总公司加快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全省盐业系统垂直管理为契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经营利润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本扩张步伐,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文化战略、人才战略,全力推进从国有独资向产权多元化转变,从单纯盐品流通企业向盐品产销一体化、业态多元化企业转变,从传统的粗放型企业向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转变,从封闭型企业向外向型企业转变,把总公司建设成为资本比较充足、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省内和全国盐行业的一流企业。
“十一五”期间,省盐业总公司的具体发展目标是:销售收入确保年均递增33%,到2010年达到5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利税总额确保年均递增18.7%,到2010年达到4亿元,力争达到6亿元;职工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全系统职工年均收入确保年均递增15%,到2010年达到2.5万元,力争达到4万元,广大职工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
产权改革方面:从安徽盐业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发展不动摇,大胆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按《公司法》把省市县各级盐业公司规范和改造成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对纳入总公司战略重点发展业态的直属(控股)公司,在保持总公司控制力的提前下,引进多元股本,进一步充实资本金;同时,总公司资本从市场前景不好、竞争力不强的公司逐步有序退出。
组织结构方面:依法构建母子公司关系,以资产为纽带,并辅以专业协作,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组建安徽盐业集团,构建起规范的集团格局。
管控模式方面:根据各公司与总公司战略目标及核心能力的关联性的差异,总公司对核心层业务、紧密层业务、松散层业务结合资源调配采用不同的管控,规范管控模式,提高管理效益和资源运用效率。
产业结构方面:按市场原则从价值链各个环节全面改造盐品业务,巩固盐品核心竞争力,上游采卤制盐及盐化工项目加快建设,中游全省食盐配送体系尽早规划和整合,下游建设面向终端的分销网络;充分发挥安徽盐业系统优势,创新房地产营销模式,把房地产开发业建设成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和支柱业务;以食盐专营为基础,探索第三方物流、日用品批发等新型业务。
在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省盐业总公司的工作主要围绕四条主线来展开,即:改革以完善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及进一步整合全省盐业资源形成协同力为主线,调整以纵向一体化做强做大盐业主业及培育房地产新经济增长点为主线,经营以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现代流通、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线,管理以借助信息系统加强财务集中统一管理为主线,全年确保完成销售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20%,力争16亿元,同比增长34%;确保实现利税总额2亿元,同比增长20%,力争2.2亿元,同比增长30%;全系统人均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